
李剑,熹墨堂主,北京人,80后,学习书法20余年,从事书法工作10余年,主攻篆隶、秦汉简帛、金石篆刻,现为首都书画院理事,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员,“谦和艺聘”平台创始人。作品发表于《参考消息》《收藏参考》,人民日报、新闻头条、百度、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媒体联网报道。

李剑秦简书法作品:敏事慎言/138cm×34cm
对话人:李剑 沐泽
沐泽:李老师您好!您是怎么想起刻这块“青春不再来”的印章?
李剑:唐朝有个叫林宽的诗人,他中晚年写了一首《少年行》,诗里面有这么两句“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我经常以这两句作为书法创作题材,常写但是入印还是第一次。

李剑篆刻作品:青春不再来/48mm×12mm(印面)
沐泽:您是80后,可以说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怎么就感叹“青春不再来了”呢?
李剑:其实这两句的重点在“白日莫空过”上,每天不能空过的原因是“青春不再来”,我记得京剧大师郝寿臣床头总会贴着一张纸,写着“睁眼即起”,脸盆架边上贴着“赶紧遛弯”,遛弯不是为了锻炼身体,是喊嗓子、练功。为什么郝寿臣能成为京剧一代宗师,就是两个字“惜时”,只要睡醒了,就要开始练功,没有一时一刻荒度,这才在当时众多的花脸演员里面脱颖而出。
我刻这块章常用在“临帖”作品里面,“临帖”也就是书法的基本功,相当于京剧里面“喊嗓子”“跑圆场”。
书法是一门严谨且追求法度,还不能被法度桎梏的一门艺术。就好像书法是一盆植物,有根、有叶、有花、有果,根就是基础,就是临古得来的,要想根茎壮硕,基本功要“瓷实”,临准、临像、临精,从临古之中汲取养分,才能发芽展叶;学的越多,悟得越多,理解的越深刻,才能枝繁叶茂;根茎发达、枝叶茂盛就该“开花”了,“花儿”就是作品,植物都是一朵花下面好多个叶子,书法也是从临古中来,加以转化,不可死学一家要博采众长,这才能吸收融汇写出一幅作品;慢慢的“花儿”开的多了,创作的作品也多了,可就引来了“蜜蜂蝴蝶”,这朵花开的美、开的香,蜜蜂蝴蝶就来采蜜授粉继而花谢结果,“蜜蜂蝴蝶”也就是看作品的人啦,看得人品头论足、有褒有贬,好的留下不好的改正。
所以,书法这条路并不好走,我小的时候就常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奋和吃苦是学书人必经之路,也是成功的捷径。

李剑汉简书法作品:李白《塞下曲》/69cm×69cm/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沐泽:您说的是,无论做什么,唯有勤奋才能成功。您刚才谈到了京剧,您还喜欢京剧?这跟书法篆刻好像不太搭?
李剑:书法是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全世界“以文字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只有书法,当然京剧是国粹啊,也是非常高深的一门艺术,我写字的时候就喜欢边听京剧边写,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写字的时候喜欢放一些古琴、二胡、交响乐什么的,我没有那么高的欣赏水平,我听不懂。
不过我能聊聊我书法创作时都听什么京剧,比如,我创作一幅楷书作品,我多数听梅派(梅兰芳),端庄大气、字正腔圆又不失韵味;我要创作篆书作品,我就听言派(言菊朋),古朴严谨且灵动;创作隶书的时候,我就听裘派(裘盛戎),醇厚稳健又细腻;要是写行书,得听马连良的马派,潇洒灵巧还松弛;写草书就得听程派(程砚秋),行腔曲回婉转连绵不绝;我往往找不到创作灵感,就从京剧里面找灵感,尤其是节奏;这也算触类旁通吧。

李剑草书书法作品:陶渊明《饮酒》/69cm×69cm/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沐泽:您这么一说,好像确实有相通的地方,我看您的作品里面对于节奏感确实很注重。
李剑:书法里面的节奏是整幅作品的大像,对于视觉感染力冲击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行书草书对于节奏,有一套系统的处理方法,但是相对篆、隶、楷来说,节奏确实一个难点,我学习秦汉简帛的时候发现,在秦汉时期,古人对字组或者说多字连写是有一定认知的,比如里耶秦简里面就出现过两字组成一个字或者多字在字势之上形成连写,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范本,尤其是大字的简帛书法作品创作,气韵和节奏的处理尤为重要。
沐泽:您的作品,尤其是秦汉简帛风格的作品确实很有特点,我想最后一个话题能能聊聊您对这类作品的学习创作的想法吗?
李剑:我关注到秦汉简牍是很多年了,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里面说,“半生师笔不师刀”,又说“透过刀锋看笔锋”,其实细想想,这说的很有道理却又很空洞,这是两句结论,不是学习的步骤方法,我那时摸不到头脑,就想了个笨办法,能不能找到当时的墨迹来看看,就关注到了简牍,读完这些简牍就理解了石门颂、礼器碑、乙瑛碑,可以说就找到根了,但是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这些简牍多的一百多字,少的几个字,而且同一个地方出土的,风格也不一样,因为这些都是不同人抄写的,那就得求存同异,所以学书法还得善于总结;不仅是风格上的总结,还有一个就是字形结构,很多字的写法与现在的也是不同,随着文字文字的演变,慢慢被淘汰了,还得研究这些被淘汰的字,因为要想写这一类风格的作品,就不能出现不是那个时代的字,就像书法里面不能繁简共用一样,就像汉隶的“金”就和现在的写法出入很大,我们创作隶书尤其是汉隶风格的隶书作品,“金”字还是得按照当时的写法处理。当然这类例子非常多。还有就是要把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转化成现代的,秦汉时期都是一手持简一手执笔,呈斜势的书写方式,而且竹木的表面粗糙,摩擦力大,和宣纸的书写感觉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还包括笔的制式也不同,所以不能一味死学,不能相信眼睛看到的,要用心去想,在心里进行转化;还有就是字形大小的问题,简牍里面没有大字,基本每个字不超过1.5厘米,我如果想写一副六尺的楹联,就不是简单的放大那么简单的了,我也是在摸索阶段,相信慢慢的通过学习,会更好的在作品里展现出来。

李剑篆刻作品:焚香自语/24mm×20mm(印面)

李剑草书书法作品:王维《山居秋暝》/69cm×69cm/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李剑篆刻作品:终不似少年游/40mm×7mm(印面)

李剑篆书书法作品: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49cm×49cm/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李剑篆刻作品:终不似少年游/25mm×15mm(印面)

李剑篆刻作品:何必/21mm×13mm(印面)